弘扬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华东方:雷锋走进新时代
文章来源:站内  上传时间:2022-12-12  浏览次数:1243次

image.png

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雷锋讲习所专刊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论坛主题分享①

     雷锋走进新时代

 

                           微信图片_20221212151725.jpg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把60年视为一个循环周期,看做是人生的一个轮回。人们称60年为一个甲子,把60岁叫做一辈子。

今天,是雷锋入党62周年,明年是属于雷锋的甲子年。

19633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给雷锋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202335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纪念日,是全国人民学习雷锋60周年纪念日。

20231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雷锋班”60周年纪念日。

雷锋甲子年的三个维度,就是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成立的时代机遇和历史背景。

党的二十大连篇累牍的宣传新时代,动员全国人民争先恐后的论说新时代。有的从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赞美新时代,有的从生存环境改善的角度歌颂新时代,有的从交通工具提速的角度赞扬新时代。

我倒觉得,互联网是新时代的鲜明标志和表现。互联网走进新时代科学含量高,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走进新时代就是走进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宣传手段和媒体方式,是不断变革和更新的。互联网是媒介方式的第五次革命,是经过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四种变革后的第五次革命。

从学雷锋的新时代讲,雷锋精神的传播,正在伴随继语言、文字、印刷、电子传媒之后,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媒方式变革。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和适应。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就不能走进新时代;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学习雷锋就无法常态化;如果雷锋不能走进互联网,雷锋就很难被广大青少年接受,雷锋精神就难以广泛得到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是与生俱来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踏着时代的步伐,迎着时代的号角一路走来的。

互联网给雷锋走进新时代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雷锋给互联网镶嵌了文明的文化符号。这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这是先进科学与先进文化的密切融合,这是网络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并驾齐驱。这就是创造性的转化,这就是创新性的发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比翼齐飞。

互联网是雷锋走进新时代的载体,也是雷锋走进新时代的方式和手段。互联网就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种子的播种机、孵化器、催生剂。今天,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优化组合的价值。

据我所了解,目前全国包括辽宁、湖南、甘肃、贵州等4个省级雷锋精神研究会及诸多市一级雷锋社团,还没有互联网雷锋社团组织,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创造,也是填补一个空白。什么叫守正创新、守正出新?这就是守正创新、守正出新。什么叫新时代雷锋文化自信自强?这就是新时代雷锋文化自信自强。这个互联网雷锋组织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一个,是天下第一个。互联网广播雷锋精神种子,让雷锋精神传遍天下,富甲天下,丰盈八方,遍地开花结果。所以,这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充满无限生机的雷锋社团组织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诞生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就是毛泽东主席号召学雷锋60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学雷锋10年,我们也可以叫做新时代学雷锋10年。同时,它诞生在与雷锋政治生命密切相关的雷锋第二故乡,诞生在辽沈大地。因此,这个雷锋研究传播雷锋文化组织与其他雷锋研究雷锋的组织,有截然不同的时代使命和地域担当。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主席在60年前,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50年后20多次倡导学雷锋。但是关于学雷锋是如何历史性的发展和推进的?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走向未来的?毛泽东题词只有7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的25次系列讲话是如何衔接的?学雷锋怎样从毛泽东时代走向习近平新时代?如何诠释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的新传承、新表达、新活力?是需要迎刃而解的。

我对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的评估和定位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用“三高”解读“两高”,这就是雷锋文化高地和雷锋文化高峰。目前还没有人讲清楚,没有人在国家的层面上,给以权威的全面的全方位的解答。辽宁省提出建设雷锋文化高地,攀登雷锋文化高峰,到目前为止也还是一个口号,没有人把这个“两高”的文化内涵解答出来。

辽宁是雷锋文化大省,是雷锋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是雷锋政治生命诞生地,但是辽宁的雷锋文化内涵是什么,还没有人说明白。遗憾的是,有的人或地方把学雷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看做是两码事,搞成两层皮。有的人或地方有时也提学雷锋,但没有抓落实,没有用心、用力。这些表现,实质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学雷锋特别是几次到辽宁视察明确提出的重要指示,用雷锋榜样提供引领示范作用认识不足,对用雷锋精神为建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就是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和担当。就是要研究、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学雷锋的重大课题。就是要打破僵局,突破守旧,推陈出新。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能够解决学雷锋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主要是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新时代中国雷锋文化是什么?一个辽宁雷锋文化是什么?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文化自信”,对于我们来说还可以加两个字,叫做“雷锋文化自信”,还可以说是雷锋传人的雷锋文化自信。

刘禹锡的“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雷锋文化资源来说,我们有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非常优秀的雷锋人群体,这就是我们的雷锋文化顾问和专家团队。现在的组成是20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雷锋文化符号。其中有雷锋生前的班长、排长,雷锋生前战友、雷锋辅导的学生,有“雷锋团”团长、有雷锋将军,还有具有一定雷锋文化知识、理论研究能力、专业的雷锋文化专家学者。每个人都有浓郁的雷锋情结,都有较高的雷锋文化理论功底,都有一生的对雷锋事业的守望。他们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别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不可多得的,是不可复制的,是不能再生的,是纯正的、饱满的雷锋精神种子,是一群雷锋文化精英,是时代语境下的雷锋文化构建者。他们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终身性。没有才不称职德不配位的,没有赝品,是一流的,是顶级的。他们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非常难得,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戴。要保持他们的高度、纯度、温度,有道德、有品位、有情怀。我们坚信他们一定是有作为的,同时我们要始终保持这个团队的纯洁性,不能滥竽充数。现在,顾问、专家团队是16个人,加上工作班子4个人,就是20棵青松。这是无与伦比的,一定会无往而不胜的,一定会越走越强越做越大。

相信在辽宁省互联网的领导下,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一定会行稳致远,一定会蓬勃发展,一定会有新作为,为实现第二个宏伟目标贡献雷锋文化力量。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因为我们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做事,为党和政府的工作补强。

雷锋在天上,我们在地下。我们要按照党的20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活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新时代雷锋文化,让雷锋精神真正落地,让雷锋精神种子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让天下苍生沐浴人间温暖,分享现代文明,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雷锋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和慰藉。

 

 (华东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雷锋文化学者、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名誉主任)


版权所有:辽宁省互联网协会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金科街7号
电话:024-23819967 邮编:110179
备案号:辽ICP备14007702号-1
网站制作:
恒昊互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