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王立新: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在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文章来源:站内  上传时间:2022-12-13  浏览次数:1184次


image.png


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雷锋研习所专刊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论坛主题分享⑥

   充分发挥雷锋精神

 在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王立新

 

        微信图片_20221212153753.jpg

 

秋将归去冬已至,寒色不遮万山翠。

在雷锋入党62周年纪念日之际,在我们翘首以盼的期待中,迎来了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的成立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论坛的召开,我有幸参加并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相信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在辽宁省互联网协会的领导下,在中心班子和各位顾问、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成为构筑雷锋文化高地、建设雷锋文化高峰、齐聚雷锋文化精英的主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育人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对天下英才的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而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进行“德”的教育中,只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才能以实际行动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本质上是精神建设问题、精神生产问题和精神塑造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那么,一种精神、信仰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也总是取决于这种精神、信仰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雷锋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已成为中国人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它是一面高扬理想信仰的旗帜、是一面践行初心使命的旗帜、是一面展现道德典范的旗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号召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既丰富了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思想意蕴,又提出了科学的践行路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如何将雷锋精神以及雷锋的好的做法进入高校学生头脑,达到育人的目的,除了发挥雷锋精神课程育人的作用外,还要在发挥雷锋精神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2]]

一、雷锋精神“价值导航”的课程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价值导航”格局,实现雷锋精神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雷锋精神善“挤”善“钻”的科研育人功能

科研是人类探索未知以及实践求真的过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科研又是他们获取、检验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重要过程。而“科研育人就是教师要在科研活动中培育大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的能力。”[[3]]

雷锋的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传递给青年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思维模式,更体现的是求知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乐于奉献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传道的过程,将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钉子精神,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让大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素养、道德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解答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之问。

三、雷锋精神“知行统一”的实践育人功能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4]]

要解决好学雷锋与做雷锋的知行统一问题,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这跟哲学上的认识与实践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在学雷锋活动中,首先要认识雷锋精神、了解雷锋精神,才能在实践中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

四、雷锋精神涵养熏陶的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一种具有属人性的自在之物,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中国之治,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

雷锋精神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先进文化的方向。雷锋文化是雷锋精神彰显和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达,表现为物质与精神、现实与可能的多维度存在。雷锋文化本质的、内在的具有着价值引领、精神凝聚、信仰维护的功能。规范着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言行,更好地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雷锋精神抵御防范的网络育人功能

“机不离手”的网络世界、“信手拈来”的自主学习,满足了青年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围绕铸魂与蛀魂的网上意识形态较量也日趋激烈,通过雷锋精神数字化传播,App的转播,短视频的诠释,融媒体的立体化呈现,形成“互联网+雷锋精神”新型育人传播矩阵,将理性化的雷锋精神变得更为形象,更为清晰,更为准确,更有感染力和人文魅力,使网络学雷锋从”指尖“流到”“心尖”,在良好的网络大环境中不断提升高校雷锋精神网络育人的效果。

六、雷锋精神理想人格的心理育人功能

人格是人的本性体现,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的发展的融合。人格塑造,是人成为理想人的基础,而心理育人则是对人格的良性塑造。

雷锋是全社会理想人格的典范。新中国为雷锋带来的,不仅仅是“解放人格”,还有一种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人格”,孕育出最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人格”。雷锋最具普遍感召力的是他以做好人好事的行为实践,朴素地回答了哲学家们至今仍然在反复探究的命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告诉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

七、雷锋精神规范养成的管理育人功能

将行之有效的规范严格的管理方式与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营造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雷锋将严守党的纪律摆在了争取入党的先决条件位置,多次提到要认真贯穿党的方针政策、严格组织纪律,时刻具有严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内心清醒的纪律意识。管理人员通过雷锋的严格遵守纪律的事例,提升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意识,以便进入社会后,严格遵守“道德”标准,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八、雷锋精神“现实关切”的服务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是高校服务育人的核心理念。高校服务育人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更是育人中“人本”理念的实践。

雷锋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快乐,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幸福,他用真情和行动,践行着服务人民的宗旨。高校将雷锋为人民服务作为教书育人的行动指南,有效的将关心人、尊重人、教育人有机结合,坚持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通过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形象、工作作风、工作内容、工作精神来感染师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公德心、道德心,增强服务育人实效。

九、雷锋精神奋发向上的资助育人功能

资助育人是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雷锋“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不掉一粒粮,做到省吃俭用,点滴积累,支援国家建设”,他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成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雷锋精神的乐于助人、艰苦奋斗育人优势,有助于引导贫困生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理念,树立自强意识,不畏艰难、奋发进取;发扬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强化自身的奋斗、发展意识,帮助青年学生在自身的劳动实践中收获成长,获得自我发展。

十、雷锋精神“家国情怀”的组织育人功能

组织育人,是借助组织活动的开展创造育人的机会、实现育人的效果。高校各级组织已成为雷锋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开展学雷锋主题党日活动、“雷锋故事人人讲活动”“红色影院”“红歌大赛”等活动,不断推动雷锋精神入脑入心。通过深入学习阐释雷锋精神活动,解码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楷模雷锋的榜样示范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先锋力量,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擘画蓝图,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拓展红色资源社会大课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成为高校今后的责任和使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重要指示和二十大报告要求,结合高校实际,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有力的举措,把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落实到位,以实现培养一代能堪当时代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专家)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6.

[[2]]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3]]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4]]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精神述评[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252438129905110&wfr=spider&for=pc.


版权所有:辽宁省互联网协会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金科街7号
电话:024-23819967 邮编:110179
备案号:辽ICP备14007702号-1
网站制作:
恒昊互联网络